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如何让中小企业茁壮成长、办成大事?工信部在部署举措中,放出了两个“大招”。
其一,是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随着北交所的成立,和各省市发展实体经济的军备竞赛,这项事关产业链“排头兵”发展的重点工作,渐已众所周知。
其二,是认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今年3月,工信部开展了2025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荐工作,广东省、广州市闻令而动,不到半个月内接续发出工作指引。
如果说,“小巨人”企业彰显的是经营主体个体的价值,那么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下称“集群”)则体现了群体的价值。获得推荐的集群中,往往有可观的总产值、一定规模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以及若干集群企业主持制定的行业标准、有效发明专利等。
自2022年工信部开启第一批国家级集群认定工作以来,全国目前已累计认定300家国家级集群;广州已培育了6个国家级集群和12个省级集群(包括前述国家级集群)。
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中小企业抱团“聚变”,将为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的“链式反应”。
破译基因:中小企业“团结就是力量”
顾名思义,集群具有三大特征。
首先,核心土壤是县域。集群申报表格中,有一项“集群占地面积”的指标。其分布区域面积,通常不超过100平方公里。地理空间上的聚合,保障了集群主导产业聚焦、优势特色突出、资源要素汇聚、协作网络高效、治理服务优质。
其次,关键主体是中小企业。2024年末,广州市集群包含了中小企业1463家。其中,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0家,分别占全省集群的21.14%、47.06%、28.66%和25.46%。
此外,重要价值在于产业协作。无论是真金白银的合作往来、资源共享,还是深刻影响行业发展氛围、环境乃至规则的“默会知识”,都是在产业协作中产生的。特别是拥有龙头企业的集群,更将自带生态效应,形成“产业公地”。
有集群的地方,都有强劲的经济实力和响亮的区域品牌。一个地区拥有国家级集群数量的多少,甚至可被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晴雨表”。
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报告》,截至2023年,全国范围内国家级、省级集群年产值规模达15.3万亿元,占所在县域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值为36.8%,入驻中小企业20.4万家。国家级集群东中西部地区的分布数量分别为161个、70个、69个;浙江、山东、广东、江苏等省份的集群数量居全国前列。
从产业分布看,传统、新兴产业集群居多,未来产业集群逐步崛起。东部地区新兴、未来产业发展更为迅速,中西部地区则传统、优势产业较为突出。
全国300个国家级集群中,传统产业128个、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个领域)125个、优势产业43个、未来产业(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个领域)4个。
在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力提速的背景下,在全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中,广州发展培育集群,将中小企业“团结起来”、集群式发展,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挺起产业硬支撑的有力抓手。
锻造韧性:“军团作战”强化产业内核
实体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命脉和基石,关系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因此,全国全省的集群建设,可谓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
放眼全国,就国家级和省级的集群数量而言,上海有35个、北京有22个、深圳有16个,广州有12个;
聚焦全省,12个地市印发了市级集群管理办法,全省已获批认定国家级集群22个,培育认定省级集群76个;
细察全市,广州12个集群中,传统产业2个、优势产业2个、新兴产业5个、未来产业3个;它们分布于黄埔、番禺、白云、花都、荔湾、海珠6区,其中黄埔、白云两区拥有3个省级以上集群。
若将广州的集群建设情况放置在全国坐标下观察,并在省市中心工作中考量,可以看到——
广州集群有基础,已大有作为。
2024年,广州集群总产值达2058.14亿元,接近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0%;集群内中小企业研发经费投入47.38亿元,占全省集群9%。目前,广州一批集群已为集成电路、汽车、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显示器件等产业链提供了重要配套能力和应急储备能力,有力支撑了重点产业链锻长补短;近三年,全市63.7%的集群单位产值能耗累计降低率超13.5%,高于全国平均值。
广州集群需突破,仍大有可为。
客观来说,广州集群虽“很能打”,但其多为自然生成,政策引导推进企业聚集和协调发展的方法和措施不足,导致集群产业链存在缺链、链短、链弱等困境,如品牌龙头企业少、设计和销售端缺乏、原材料端缺失等产业链不足。此外,广州5个行政区集群数量为零,集群整体分布尚不均衡,集群内部中小企业发展成色和技术创新能力亦有差距。
认清形势、明晰方向,接下来广州将如何推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归纳起来,三句话六个字:挖掘、培优、赋能。”美高梅电子娱乐游戏app服务体系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各区发掘特色产业,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产业集群;逐级向上培优过程中,国家级集群力争打造成全国全省中小企业发展标杆;聚焦补链、强链、延链,以上下游协同布局创造集群发展生态。
具体实操中,美高梅电子娱乐游戏app将通过“123工作法”引导培育,即召开一次年度全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工作会议;举办两个培训班,区局班和春秋班;为集群合伙人、集群服务官、集群培训师颁发证书。
随着集群深挖潜力、补齐短板,广州中小企业“军团作战”迸发的产业势能,将重塑城市发展韧性。
培植沃土:集群养成的“雨林式生态”
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集群培育要久久为功。根据集群的功能定位、时代使命和现实之需,广州市区联动、政企携手,共同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广州路径”。
因地制宜,聚焦特色优势产业。
广州市印发工作指引,引导11个区构建相关的惠企政策,并在相关领域制定了多个关于集群的文件。各地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精准定位集群主导产业,规划发展路径,如《白云区促进“白云美湾”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番禺区构建“链长制”推动灯光音响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花都区实施“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等等。
完善生态,提供发展优越环境。
一方面,推动上下游协同,构建产业链生态圈;另一方面,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协作与共享。白云区化妆品产业集群按照发放智能制造、上云上平台代金券近4000万元,支持300多家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荔湾区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2024年推动冷劲松院士团队未来增材制造研究院项目等重点项目落地;番禺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企业希音公司已累计帮助超130家合作供应商工厂43万平方米的厂房实现了升级改造,全年开展全链路培训超620场。
加大支持,增强集群发展动力。
全市构建“1+11+N”政策体系,形成了多个市级《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及扶持措施;各区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专项的企业支持政策,对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实施分级分类培育。通过财政金融、人才培育、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市区接力支持,相关集群获得了长足发展。例如,黄埔区6家集群企业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花都区组织集群企业参加广交会、亚太皮革展(香港)等活动,助力集群企业开拓市场获取订单。
打好政策“组合拳”、高举产业“特色旗”、牵住创新“牛鼻子”、构建多维“合作网”、建强服务“保障营”……广州多措并举下,打造了“热带雨林式”集群培育体系,实现了中小企业从“单兵突围”升级为“军团作战”,推动特色产业集群从“一区一品”进化为“产业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