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助力“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0252424号)收悉。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委金融办、市国资委等单位进行了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于5月19日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强化产业园区统筹联动
(一)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协同发展。一是优化全市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空间集聚发展。落实《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展格局,聚焦“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在现有工业产业区块基础上,谋划工业集聚区,推动产业区块优先在工业集聚区内布局。统筹考虑各区现有产业用地基础、未来发展空间及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强化产业审视,赋予工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功能,指引招商项目选址,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2025年1月,我市印发《关于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见》,提出优化全市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明确依托全市“三脉”“三轴”“三核”,提出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和空间布局建议,指导各区产业布局错位发展。统筹考虑各区现有发展基础、未来发展空间及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强化产业审视工作,建立跨区实施增资扩产项目统筹服务和利益共享机制。三是2025年4月,市发展改革委印发《广州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重点布局指导意见》,提出各区产业重点布局,引导鼓励各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推动形成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各区根据选择的每个产业方向落实方向目标,并实质性落实产业园区、科技、人才、资金和服务等五大生产要素。
(二)推进搭建载体数据化平台。一是依托市场化载体信息平台小程序,具备园区地图,VR看园,一键到园等创新功能,涵盖政策申报、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工商财税、检验检测、品牌营销等企业服务,一站式助力产业园区全面提升运营服务能力和效率。二是2024年7月,市规资局上线“可招商土地库”,将全市可招商土地资源以“土地仓库+超市货架”模式集成展示,力促土地资源与项目需求精准匹配。
二、培育特色标杆工业园载体
(一)培育重点优势产业园区载体。联动市直相关部门,以及黄埔、南沙、白云、花都、番禺、从化、增城区培育10个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成片连片、用地面积不低于1000亩的特色标杆工业园区,总用地面积逾2万亩,将为我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优质项目招商落地、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优质承接载体。每个园区聚焦一个主导产业,涵盖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智造、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时尚消费品等战略性产业领域。黄埔区3个:新材料、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方向;南沙区2个:半导体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方向;白云区1个:美妆日化方向;花都区1个: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方向;番禺区1个:高端装备智造方向;从化区1个:食品工业方向;增城区1个:新材料方向。
(二)改造提升低效工业园。聚焦“工改工”,对于现状及规划均为工业、100亩以上成片连片的低效工业园,引导和支持项目改造提升,对于单位面积综合贡献成效提升显著且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按照工业厂房建筑面积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以点带面推动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
(三)加强园区招商引资。10个特色标杆园区目前已集聚联合利华、采埃孚、广芯封装、芯聚能、孚能科技、沃森生物、广东诗妃等优质企业入园。将持续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招大商、招好商”,引导优质项目入园集聚发展,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三、强化科技赋能园区平台发展
(一)持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市科技局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出台总文件《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以及《广州市概念验证中心资助管理办法(试行)》等4项作为“N”的政策文件。推广“五个一”(1个专业机构、1支服务团队、1批成果、1支基金、1个园区)成果转化模式,超高时空分辨电镜技术、自准直SPECT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并成功实现项目立项转化,港科大(广州)智微新材项目、霍英东研究院孵化企业“派得新能源”均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深入开展“走进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创新平台”线下对接活动10余场,完成260余项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需求对接,70余项成果达成合作意向。
(二)持续提升创新平台发展能级。一是稳步推进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建设。2024年4月,港科大(广州)大学科技园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园区已累计培育170个项目,园区在孵企业42家。同年9月,港科大(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暨广州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揭牌运营,目前已储备项目超20个。支持设立10亿元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直投基金对港科大(广州)项目投资额已达2300万。二是持续推进广州实验室成果转化。广州实验室将研发的成果发展为简单、有效、安全、价廉的仪器、药物和技术,推广应用到临床一线和基层一线。聚力构建“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企业”的核心攻关载体,汇聚3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920余家网络医院和100多家科技企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三是扎实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选址广州国际生物岛建设,目前正处于初步设计和审批阶段。该设施未来将助力器官体外再生再造研究、药物靶点筛选、疾病精准诊断等多种生物医学应用。2025年2月28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全面启动建设。南沙区正逐步搭建以广州海洋实验室为龙头,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和“梦想”号大洋钻探船为核心的“1+2+N”海洋科创平台体系,大力建设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四、加快园区载体建设
(一)完善园区载体基础设施。一是在统筹谋划方面,出台特色标杆园区建设运营指引,聚焦产业方向做好规划布局等工作,推动产业创新要素集聚,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规划形态、园区业态、产业质态“三态协同”样板。二是水务、电力、燃气等相关部门加强有关基础设施保障,完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三是市交通运输部门根据我市各大产业园区配套道路、公交站场规划、建设情况,以及园区客流公交出行需求,同步开展公交线路、停靠站点优化调整,为园区提供便利的公交出行服务。
(二)提升园区服务能力。在园区运营方面,以招引培育优质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组建产业基金推动企业提速发展,提升人才、政务、生活等增值服务创新水平助力企业心无旁骛发展壮大。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一是鼓励运用人工智能、光伏、V2G等技术,实现园区数智化、绿色化运营;支持产业创新中心和中试、检验检测平台等入园集聚,打造高度协同的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支持用足用好国家和省政策性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产业基金等金融工具,以及引导服务业属性国企充分发挥金融工具及资源要素供给等作用,加大对园区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市委金融办落实2024年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贴息政策,实现企业获得贴息补助754万元、授信金额约24.5亿元;会同人民银行广东分行等印发《广州市“益企共赢计划”实施方案》,引导银行充分发挥作为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三是推动国企加大在我市投资力度,产业项目选址广州有关产业园平台。如数科中国人工智能(广州)产业园,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发展核心芯片、AI技术、物联网等相关产业,形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工控大湾区现代高端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发展重机制造、柴油机制造、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助力广州南沙新区大岗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四是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推动重点实验室、产业园区等设立博士后科研平台,打造吸纳博士后人才的蓄水池;出台以高层次人才认定方案、服务保障方案和培养资助方案等3个方案为核心的系列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支持政策,出台人才绿卡助力人才来穗落地安家。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市直相关部门、各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对我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美高梅电子娱乐游戏app
2025年5月23日
(联系人:覃石刚,联系电话:83123965)